相关文章
友情链接

金融创新助力浙江小微企业翻越“融资高山”

  作为台州当地三家民营银行之一,台州银行针对小微企业的特点,琢磨出了一套独特的贷款风控体系。台州银行行长黄军民说:“银行贷款不看抵押,看技能。”他表示,信贷员和审批人员会到客户那边,看他实际的生产情况。黄军民将此总结为“三看三不看”,即不看报表看原始,不看抵押看技能,不看公司治理看家庭治理。

  浙江泰隆商业银行董事长王钧说:“在台州小微金融界,有‘批不批贷款看人品’的说法。”王钧解释说,小微企业抵质押物不足,财务报表也相对不规范,泰隆银行对贷款人的评估一般看其信用状况、经营能力、社会口碑和有无不良嗜好。同时,水表、电表等也可作为他们批贷款时的评价依据。

  台州的另一家民营银行民泰银行也有自己的“怪招”。浙江民泰商业银行行长杨小波说,他们是做小微金融服务的,客户经理都要主动上门服务,“我们去一个街区,或者去一个市场,然后挨家挨户地去了解客户的需求,给他做一个融资方案。”

  目前,台州市拥有3家城市商业银行、9家农村合作金融机构、5家村镇银行、33家小额贷款公司、2家农村资金互助社,在全国地级市中名列前茅。

  发展民营银行,无疑成为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这一金融服务短板的重要路径。利用其来自民间、熟悉民企、贴近民众的天然特点,民营银行能够补充银行服务小微企业的不足,进而逐步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。“从活跃金融市场以及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题的角度来看,民营银行要大规模推行,并按照市场化原则发展。”浙江大学经济学院教授、公共政策研究院执行院长金雪军对浙江在线记者说。

  “浙江实践”让小微金融更“接地气”

  “‘台州模式’的成功经验,可以为浙江乃至全国,破解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提供经验和决策依据。”浙江大学金融研究院院长史晋川教授对浙江在线记者表示,“目前中国经济下行压力大,转型升级面临困难,企业生存艰难,特别需要金融的支持才能渡过难关。”

  经过近年来的金融改革试点,浙江已经成为全国金融改革最活跃的地区,各地金融改革中,对小微企业金融扶持都是“重头戏”。

  宁波市银监局联合宁波市金融办、市场监督局、科技局等多个部门,提出以“专业、对接、普惠”为主线,以深挖“首贷”客户群、“百家银行督导计划”为重点,推动银行服务进园区、进市场、进社区,形成了“一家支行带动一片、百家支行星火燎原”的局面。

  嘉兴市银行机构充分利用嘉兴市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,大力推广“嘉科通”、“服务业创新创业贷款”、“天使系列”、“支票易”、“抵押融易贷”等小微企业创新产品。通过简化信贷办理流程,让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更加“接地气”。

  前不久,湖州经营童装生意的黄女士,在稠州银行南浔小微企业专营支行获得了一笔20万元的贷款。这家小微企业专营支行今年1月份才正式开业,以“支小扶微”为市场定位,旨在为来自村镇、市场、社区的小微客户,提供专业的金融服务。

  南浔小微企业专营支行的设立,是浙江金融服务创新的结果。去年5月,浙江省银监局出台《2015年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工作指导意见》,《意见》鼓励金融机构创新小微企业金融服务,通过细分市场,挖掘需求,提供多样化、差异化的小微金融服务。

  在更高的层面上,省政府在去年10月份出台《小微企业三年成长计划(2015—2017年)》,力争至2017年末,在全省构建起广覆盖、高效率的小微企业金融服务体系,小微企业融资难、融资贵问题得到有效缓解。

  其主要措施包括:小微企业信贷总量持续较快增长,至2017年末,全省小微企业贷款余额突破2.4万亿元,年均增长10%左右;加强货币政策工具定向支持,累计支持小微企业的央行再贷款、再贴现资金达到600亿元。扩大小微企业专项金融债发行,专项金融债发行量达到300亿元;加快小微企业金融产品创新,支持品牌型企业的商标权质押贷款累计发放100亿元;优化小微企业信用环境,小微企业应收账款质押贷款累计发放350亿元。

  一系列制度创新和服务创新,形成了浙江在破解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上的“浙江经验”。

  在3月11日召开的全省金融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,副省长表示,截至2015年末,浙江小微企业贷款余额已达2.76万亿元,居全国第一。他同时指出,浙江经济要保持中高速发展,需要与之匹配的信贷投放和融资规模。浙江将继续优化贷款结构,引导银行机构加大对优质产业、、小微企业、创业创新等领域的支持力度,进一步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。